还在用普通内镜诊断炎症性肠病?细胞内镜了解一下
1
细胞内镜系统
细胞内镜系统(endocytoscopy system,ECS)是基于光学显微镜原理的一种新型内镜成像技术,放大倍数高达1400倍,探测深度为0~50 μm,可清楚观察浅层胃肠黏膜的细胞结构。ECS分为整合式细胞内镜(iEC)和探头式细胞内镜(pEC)。前者将整个ECS组件集成到内镜中;后者由手持式微型人机手柄组成,物镜直径3.2 ㎜,通过活检通道进行检查,提供570或1400超高倍率成像。
ECS在观察前需要先用黏膜分解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处理,再用吸收对比剂如亚甲基蓝、甲苯胺蓝、甲酚紫等进行黏膜染色,然后在成像前洗去多余的对比剂,若观察时间大于5min,则需要重复染色。该染色对胃肠黏膜表面的分层是安全且有效的。
ECS检查基于细胞水平,通过吸收染色剂和超高放大倍数可以识别细胞、细胞核,细胞大小及排列、细胞核核质比例等,且对胃肠道黏膜表面的检查非常可靠。ECS检查能检测结肠或直肠癌周围正常黏膜的组织异常,并鉴定异常隐窝灶中的瘤形成。ECS还可区分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及结肠癌与腺瘤。此外,ECS可在体内实时提供细胞异常和组织破坏信息,如光学活检可在不需要组织学活检的情况下协助最终的组织学诊断。上述特点或可为IBD诊断和临床监测开辟新的途径。
2
细胞内镜评估IBD炎症分级
ECS作为新的内镜成像模式,能够在黏膜层内以高达1400倍的放大率进行体内显微镜成像,使得光学活检成为了可能,一些团队因此探讨了ECS对IBD患者黏膜炎症细胞和肠道炎症性疾病活动的可靠性。Bessho等制定了细胞内镜检查评分系统(endocytoscopy scoring system,ECSS),以确定UC的组织病理学活动指数。ECS评分由3个指标构成。ECSS-A表示隐窝的形状指数(1~3分):正常隐窝为0分;圆形、椭圆形隐窝为1分;不规则隐窝形成为2分;黏膜严重破坏、隐窝识别不清为3分。ECSS-B表示隐窝之间的距离(0~2分):在视野内可见3个或更多隐窝为0分;视野中2≤隐窝<3个,且固有层中有细胞浸润、隐窝拉长变形等为1分;隐窝数少于2个为2分。ECSS-C表示微血管的可视性(0~1分):血管不可见为0分;血管可见为1分。故ECSS为0~6分,其分值高低与炎症严重程度成正相关。他们纳入了55名UC患者,并使用放大450倍的ECS进行检查,独立获得了76对ECSS和Matts组织病理学分级。为了验证ECSS,研究者将意见一致的3位内镜医师与另一位内镜医师之间的观察间协议计为kappa值,结果kappa值为0.79,显示出ECSS的高再现性,证明了ECSS与Matts组织形态学之间良好的相关性。另有学者研究显示ECS检查与疾病活动标准组织病理学分级之间的一致性为100%。
3
细胞内镜实时动态监测
ECS对IBD患者病程的动态监测起重要作用。研究者探讨了使用ECSS 在UC缓解期间进行监测的临床可行性,他们对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26 例缓解期UC患者进行了ECS检查,并由病理学家评估UC复发率与ECSS和Matts组织病理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CSS分别为0~2(A 组,12 例)和3~6(B组,10例),平均为2.3,ECSS与Matts组织病理学分级相关(r = 0.647)。2年后有3例B级病例复发,A 级病例均未复发,内镜后监测期为(446±92) d,据此提出ECSS可能是UC复发的预测指标。
4
细胞内镜与肠道肿瘤
慢性炎症刺激与IBD相关联,且其刺激会增加UC和CD患者发生结肠炎相关癌症(colitis associated cancer,CAC)的风险。由于疾病持续时间与CAC的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欧洲和美国指南建议在首次诊断疾病后6~8年内定期行ECS,故CAC的早期发现也非常重要。有证据表明ECS可以鉴别隐窝灶中的发育异常,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与结肠息肉,甚至区分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76例肠道肿瘤患者中将ECS检查结果与常规组织病理学比较,结果显示ECS检出肿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和95%,此外具有91%的阴性预测值,表明ECS在肠道肿瘤检测中的巨大潜力。另有研究显示ECS能够检测结直肠癌周围正常黏膜中的异常发育组织以及隐窝病灶中的肿瘤形成,敏感性为91.4%。2006年Sasajima等通过ECS前瞻性评估了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研究在113名患者中进行,结果显示ECS在细胞水平上观察病变是可行的,且能评估细胞异型性,ECS诊断和组织学诊断之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首次表明ECS 可以区分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及腺瘤及癌症。目前,ECS 还被大多数日本内镜医师用来诊断结直肠息肉和早癌。
5
结语
ECS除可观察黏膜细微结构外,还可在细胞水平实时观察黏膜炎症细胞,做出诊断及炎症级别评估,ECSS操作简单,所获数据可以很好地预测UC的组织学活性。但ECS与横断面成像及组织学检测不同,仅能观察水平面表层黏膜,在IBD常规诊治中的应用仍然需要前瞻性和随机试验评估,同时也需要对UC和CD患者进行个体化监测,并同时对内镜医生在技术和图像模式识别方面进行专门培训。若能在ECS观察的基础上省去活检,更灵活地执行内镜下切除或其他形式的治疗,未来或可提高健康管理的成本效率,为IBD的临床诊治和检测开辟新的途径。
文章摘自:尹跃霏,张德奎 细胞内镜在炎症性肠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J/OL].解放军医学杂志.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056.R.20181226.0959.008.html
作者:尹跃霏,张德奎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关注消化界,精彩每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