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 轻度肠化是否可以逆转?
病史
患者,女,26岁。三个月过去了,我饮食起居都很注意,但偶尔还是胃不舒服,有一种热热的感觉。吃了这几种药(泮托拉唑、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复方阿嗪米特),服药好,一停药就感觉有点不舒服,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不好。
请问:轻度肠化到底是否可以逆转?
附:
胃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
在胃窦隆起糜烂处活检,病理示:黏膜中度慢性浅表炎,肠化生(+),幽门螺杆菌检查(+)。
分析
已详细阅读患者病史资料,根据胃镜图片及病理报告,应该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隆起型),轻度肠化生,幽门螺杆菌感染。
患者目前上腹有时热热的感觉,服药能好,停药就有点不舒服,这主要是胃糜烂的关系,胃糜烂没有好,因胃酸对糜烂面的刺激就发生上腹灼热、嘈杂样不适、隐痛等症状,这症状与肠化生无关。
肠化生,就是胃黏膜出现了像肠子一样的细胞,其实它是胃黏膜萎缩后的代偿性表现,目前认为肠化生是癌前病变,就是在此基础上更易癌变了。
肠化生分为轻中重度,又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大肠型和小肠型肠化生。
目前的研究认为,不完全性和大肠型上皮化生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但目前临床上肠化生没有进一步分型,只用于科研,但研究发现不完全性、大肠型肠化生往往出现在重度肠化病人,轻度肠化生往往是慢性炎症的关系。
患者轻度肠化生,主要是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目前认为大多数治疗后还是能够好转的,但肠化生的恢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要1年以上吧。当然肠化生进一步发展,到中度以上就难以逆转了。
患者目前的症状主要是胃糜烂引起的。
糜烂性胃炎,分为急性和慢性;内镜下又可分为:平坦型、隆起型。急性糜烂多为平坦型糜烂,隆起型糜烂多为慢性病变。
隆起型糜烂进一步又分为非成熟型和成熟型。非成熟隆起性糜烂,病灶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而隆起,表面糜烂;成熟隆起性糜烂,是由于反反复复的炎症,病灶纤维组织增生而隆起,典型者病灶隆起表面呈脐样凹陷,凹陷相对较深,该病又称疣状胃炎。
隆起型糜烂治疗效果较平坦型糜烂差,不容易好,尤其疣状胃炎很难好而且容易癌变。
从患者胃镜图片看,隆起性糜烂的隆起还是比较平坦的,中间糜烂比较浅,以非成熟隆起性糜烂可能为大,不是疣状胃炎,但是属于慢性糜烂,这隆起是由于炎症水肿引起,药物治疗后大多还是能愈合。
至于糜烂性胃炎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药物、环境、免疫因素等有关。
大量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80%慢性活动性胃炎的患者胃黏膜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活动性胃炎进一步发展就是糜烂性胃炎,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炎症消退,糜烂也可以愈合。
另外,长期不良饮食如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及刺激性食物、不消化食物,长此以往可导致胃黏膜的损伤。很多药物可以损伤胃黏膜引起炎症糜烂,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伤药等等。
肠化生是长期慢性炎症引起,因此发病原因同慢性胃炎。
患者活检病理幽门螺杆菌阳性,其所服用的药物对该细菌无作用,但是另外一次呼气试验检测结果又呈阴性,表明患者已经服过杀菌药物了。呼气试验是否在停杀菌药1个月后又停用其它胃药一周以上查的,否则呼气试验是不准确的。
总之,患者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糜烂胃炎,长期慢性炎症引起局部肠化生,目前症状主要是糜烂没有好所致。
糜烂性胃炎的治疗,首先根除幽门螺杆菌,随后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胃黏膜保护剂,连续使用至少2个月以上,平时尽量减少对胃黏膜损害的不良习惯,尽量避免损害胃黏膜的药物。
患者服用的药物是:泮托拉唑、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复方阿嗪米特,泮托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是益生菌制剂,复方阿嗪米特是助消化药物,但没有胃黏膜保护剂,这样的治疗,胃糜烂难愈合,即使愈合质量也不好,容易复发。肠化生的治疗,主要是根除幽门螺杆菌,其次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而且胃黏膜保护剂使用时间长一些,需3个月以上。轻度肠化生,在根除幽门螺杆后,并且胃糜烂愈合后会慢慢自行好转,一般需要一年以上。
患者如果担心,在疗程结束后可以复查一次胃镜,如果隆起性糜烂还存在,可以进行胃镜下治疗,目前患者隆起糜烂只有2个,在胃镜下可以行微波或氩离子凝固治疗,再服质子泵抑制剂和胃黏膜保护剂以促进局部胃黏膜的修复,就是先破坏后愈合,这样局部隆起糜烂、肠化生都能好转。
治疗建议
雷贝拉唑片10 mg早饭前半小时一粒每日一次,复方消化酶2粒每日3次随餐服用,瑞巴派特片1粒每日3次饭后服,服药一个月,其后改为:替普瑞酮片1粒每日3次饭后服一个月。
仍要注意饮食,尤其不要吃甜食、刺激性食物、不消化食物,并适当锻炼。
作者:王伯军 来源:王伯军大夫谈消化
关注消化界,海量专业知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