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规范】胶囊内镜检查术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是指通过口服内置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的智能胶囊,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胶囊排出体外后医生利用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患者整个消化道的情况,从而对病情做出诊断。
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正常活动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插入式内镜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体弱和危重患者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1.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及缺铁性贫血。
2. 疑似克罗恩病。
3. 疑似小肠肿瘤。
4. 监控小肠息肉综合征的发展。
5. 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
6. 不明原因的腹痛、腹胀、腹泻怀疑小肠疾病者。
7. 检测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1.绝对禁忌证 无手术条件或拒绝接受任何腹部手术者(一旦胶囊滞留或无法通过肠道而需要手术取出时)。
2.相对禁忌证 ①已知或怀疑有胃肠道梗阻、狭窄及瘘管形成者;②吞咽障碍者;③年龄过小,胶囊吞入或置入困难者;④心脏起搏器或其他电子仪器植入者。
1. 患儿准备 ①饮食准备:一般患者检查前2天进流食,检查前1天晚上8点后禁食;②肠道清洁准备:检查前1天口服乳果糖15~30 ml,饮水,观察排出的大便接近清水样;③消除肠道气泡:在胶囊内镜吞服前30分钟,服用消泡剂。
2. 器械准备 胶囊内镜、图像记录仪、影像工作站。
3. 检查前准备 ①确认患儿家长已经签署胶囊内镜检查知情同意书;②确认患儿肠道准备完成(排出清水样大便3~4次);③确认记录仪充满电。
1. 检查者穿戴图像记录仪。
2.建立患者信息档案 打开影像工作站和记录仪电源,通过连接线连接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登录影像工作站软件,进入系统,建立受检患者信息档案。按照系统界面,输入受检患儿信息。
3. 吞服胶囊 打开胶囊包装,取出胶囊。观察记录仪指示灯闪烁正常后,让患者将胶囊放入口腔,饮水少许吞下。对不能吞下者,可在内镜辅助下送入食管,并可继续送过幽门到十二指肠。
4. 检查过程中实时监控 胶囊通过幽门前,应对胶囊运行实时监控。如果吞入胶囊2小时后不能通过幽门即胶囊滞留于胃内超过2小时者,可经胃镜辅助推送胶囊至十二指肠。当胶囊进入十二指肠后,患者可取下连接线自由活动。
5. 下载图像数据 检查结束,取下图像记录仪,按照工作站提示下载数据保存于电脑中建立的受检患者病历资料中。
1. 无力吞咽或误吸 吞咽功能障碍是胶囊内镜检查的相对禁忌证,与吞咽胶囊相关的可能并发症包括无力吞咽或误吸,胶囊内镜进入气道,一般患者可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咳出胶囊,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呼吸困难。
怀疑胶囊滞留在气道内可进行胸片或气管镜检查,取出胶囊。所以检查前要评估患儿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对无法吞咽胶囊或误吸风险高的患者,可通过胃镜协助推送至消化道。
2. 胶囊内镜滞留 胶囊在体内留存时间超过2周仍未排出体外者,或必须采取干预措施(如内镜或手术)才能取出胶囊者,称为胶囊滞留,发生率为1%~2%,也有报道高达13%。多数患者无临床症状,少数可出现腹痛、腹胀、恶心。
①胶囊内镜在肠内滞留,未发生肠梗阻且无临床症状者,可随访观察,不必马上取出;
②如果患者胃肠运动功能差,胶囊内镜滞留但无肠梗阻征象时,可予药物干预,如促胃肠动力药(小剂量红霉素、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等);
③胶囊内镜肠内滞留发生肠梗阻时,依据情况可采用双气囊小肠镜或外科手术,尽快取出胶囊。
检查结束后,受检患者在胶囊排出体外前,每天需要观察大便,确认胶囊是否排出。若胶囊1周以上未排出者应告知医生。
1. 吞服胶囊前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避免受检患者精神紧张,导致喉肌痉挛,吞服胶囊失败。
2. 检查前30分钟口服消泡剂可以改善近段小肠黏膜的清晰度。
3. 右侧卧位有利于胶囊透过幽门,胶囊滞留于胃内超过2小时,可以经胃镜辅助推送至十二指肠。
4. 整个检查过程中,不能脱下穿戴在身上的记录仪,不能移动记录仪的位置。
5. 整个检查过程中,不要接近强电磁波信号源,以免造成信号干扰。
6. 检查过程中应避免剧烈运动。
7. 检查过程中可进食少量干食,出现饥饿感时,可饮用少量糖水或静滴葡萄糖。
作者:人卫儿科学 来源:人卫儿科学
关注消化界,每天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