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类癌=直肠癌???
类癌,顾名思义类似于癌症,但并不是与癌症完全相同。直肠类癌是由直肠黏膜下的Kultchitzky细胞(又叫作嗜银细胞)来源的肿瘤,这种细胞可以分泌5羟色胺(5-HT)等血管活性物质。
直肠类癌通常生长缓慢,像良性肿瘤一样,转移的危险与原发肿瘤的大小有关。直肠类癌在早期是可治的,采取手术与肿瘤生物治疗技术五年生存率多可达99%以上。
如何根据症状确认是否中招呢?
直肠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瘤,发生于肠黏膜腺体的嗜银细胞,约占消化道类癌的17%~25%。在肠镜下呈灰白色或黄色质地硬隆起型黏膜及黏膜下肿物。本病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呈局部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并能分泌5-HT,从而引起“类癌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腹泻、潮红、气喘、紫绀和右心瓣膜病。
直肠类癌的症状有哪些呢?
1.我们要知道,直肠类癌的症状缺乏特殊征象,诊断颇为困难。临床上往往被忽略或误诊为阑尾炎、克隆病、肠癌等疾病。当类癌瘤出现类癌综合征时,诊断较易。典型者表现为皮肤潮红、腹泻、腹痛、哮喘、右心瓣膜病变和肝肿大等。血清5-HT含量增加和尿中5-HIAA排出增多,对诊断有意义,如超过261.5~523μmol/24h,诊断即可成立。肿瘤的组织学检查可获得确诊。
2.直肠类癌的早期症状多不明显,小类癌可无症状,多在直肠指检或手术中意外发现。
3.直肠类癌的症状多发生黏膜下层及黏膜深层,多呈微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光滑完整、边界清楚、质硬,体积一般较小,多数直径在1.5cm以下,偶见大于数厘米者。
4.部分病例仅表现为黏膜下局限性增厚,扁平和略凹状的斑块。或呈息肉样病变。可以直接浸润生长,也可经淋巴系统或血行转移。
5.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腹部不适,腹泻、便秘、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部包块,低位肠梗阻及转移症状等。
诊断
类癌确诊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镜下观察,瘤细胞形态较一致,多为小圆形或多角形,包含致密的神经内分泌颗粒。因缺乏常见的恶性肿瘤标准,镜下很难鉴别良性还是恶性。免疫组化分析是类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可靠手段,嗜铬粒蛋白A(CgA)是神经内分泌颗粒基质的一种特殊成分,为显示神经内分泌细胞敏感、特异性较强的标志物;Ki-67的阳性率对评估类癌细胞的增殖活性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Ki-67的阳性率低表明直肠类癌增殖活性较低,预后较好。
治疗
内镜下切除术:直肠类癌内镜下完全切除标准为基底无类癌组织残留,各边缘0.2cm以上非类癌组织。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肿瘤直径<1.0cm,且局限于黏膜层的直肠类癌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安全可靠,且可保留肛门功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消化道较大的平坦病变、早期癌和黏膜下肿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TEM):直肠类癌若肿瘤直径<2.0cm、浸润深度未超出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者,可行经肛门内镜的显微手术局部切除。
根治切除术:若肿瘤直径>2.0cm、有淋巴结转移、局部切除发现肌层有浸润、表面有明显溃疡、反复多次行局部切除或伴发其他肠道恶性肿瘤者,应按直肠癌根治范围行根治性切除。
直肠类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直肠指诊及内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可确诊,内镜下切除是一种效果确实的方法,预后主要取决于早期发现、早期确诊及早期治疗。随着认识加深、医疗器械更新和技术发展,直肠类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会越来越好。
作者:辛学知,金鑫 来源:辛学知
关注消化界,海量专业知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