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1. 试验方法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于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IBD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UC患者35例设为UC组(包括部分结肠受累15例及全结肠受累20例)、Crohn病患者31例设为Crohn病组;另选取同期有消化道不适症状但肠镜检查者66例为对照组。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同时对两组患者给予14C尿素呼气试验及Hp IgG抗体胶体金免疫层析快速诊断试验,用以检测IBD患者及正常组患者的Hp感染率。
2. 试验结果
2.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
三组患者在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Hp感染与炎症性肠病治疗史的相关性分析
IBD患者的治疗史与Hp感染存在正相关关系。使用过柳氮磺胺吡啶、5-氨基水杨酸、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类药物者,其Hp感染率均低于无治疗史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接受过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者的Hp感染率低于无治疗史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与IBD治疗史呈负相关(rs=0.768,P=0.003),见表2。
2.3
Hp感染情况
IBD患者Hp感染率为19.70%(13/66)低于对照组36.36%(24/66)(ⅹ2=4.544,P=0.033)。UC组患者Hp感染率为31.43%(11/35)高于Crohn病组6.45%(2/31)(P=0.011)。
3. 讨论
IBD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引起的炎症变化是导致IBD发病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临床相关学者认为,环境、感染、遗传、免疫因素等也是导致IBD发生的诱因。Hp在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对IBD是否发挥作用尚不能十分明确,因而本研究主要探讨IBD与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
流行病学资料表示,国籍、年龄等环境因素与Hp感染率及IBD发生率明显相关,在过去几十年里,亚洲国家IBD较为少见,而Hp感染率较高。同样在西方发达国家,IBD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而Hp感染率却明显下降;IBD患者发病年龄呈双峰分布,而Hp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由此可推断,Hp感染与IBD发病之间是一个重要的反比关系,不同地域其Hp流行病学各有不同,与报道相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IBD患者的治疗史与Hp感染存在负相关关系,IBD患者服用的抗菌药物在治疗自身疾病的同时,对Hp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可有效避免Hp感染带来的病症。同时,本研究表明,IB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小肠潘氏细胞分泌的Dathelicidins及Dfensins两种抗菌肽,能通过自身杀菌、诱导免疫调节反应改善肠道菌群功能,当Hp侵袭胃肠道时,胞壁酰二肽与Hp释放出的脂多糖结合刺激小肠潘氏细胞释放抗菌肽,继而产生强抗菌作用而减少IBD的发生,因而当Hp感染发生时,IBD的发生率反而明显下降。
在本研究中,对UC患者进行深一步探究可知,该类患者中,全结肠受累患者的Hp感染率低于部分结肠受累者,由此可推断,Hp感染导致的免疫应答反应对UC患者病变程度有一定影响,UC通常被认为与Th1/Th2失衡有关。在IBD患者中,Crohn病Hp感染率最低,仅为6.45%,Crohn病主要以T-辅助性1(Th1)反应类型为主,当长期受Hp感染时,可导致Th1、Th2两种表型之间出现平衡不稳定,减少抗炎细胞因子诱导Th1细胞模式,并增加了促炎症细胞因子,因而优势的Th1模式有利于预期有关的炎症疾病,即Crohn病的发生,而国内外一些文献结果也表明,Hp感染对Crohn病存在一定的潜在保护作用。Hp感染对肠控环境及肠黏膜的免疫反应有一定影响,长期进行抗菌治疗的患者,其应用的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有较强的抑菌及杀菌作用,由于幽门螺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很敏感,可导致Hp感染率下降,但其他药物对Hp感染的作用仍需进一步探究。
文章来源:杨晓平,刘扬. 炎症性肠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 2018,28(20):3068-3071.
作者:杨晓平,刘扬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
关注消化界,精彩每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