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开春教授:IBD分型及疗效评价新理念
报告从2018年在北京制定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开始,首先介绍了溃疡性结肠炎(UC)和CD的鉴别(图1)。吴教授指出,严格的讲,这个鉴别诊断仅适用于结肠CD和UC的鉴别。
对于结肠IBD,通过内镜和(或)组织检查仍然难以明确诊断为UC和结肠CD者,即仅有结肠病变,但内镜及活检缺乏UC或CD特征,临床可诊断为IBD类型待定(IBD unclassified,IBDU)。而未定型结肠炎(indeterminate colitis, IC)指结肠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仍然无法区分UC和CD者。
接下来吴教授回顾了结肠CD的发现史,结肠CD早在1932年被美国的Crohn医生发现的时候被命名为节段性结肠炎,1952年时,英国一名外科医生通过病理系列报道描述了结肠CD,但是此概念在当时并没有被广为接受。直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类似病例被报道,相关的病变(跳跃性病变、瘘、肛周病变)也逐渐被报道,CD的概念逐渐被接受,也与UC慢慢区分开来。
CD的蒙特利尔分型(图2)中,结肠分型为L2,这说明结肠CD有别于其他部位的CD,有自己的特征。
局限于结肠的CD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占总体CD患者的14%~32%;
组织学特征:狭窄、非坏死性肉芽肿、淋巴细胞浸润、节段性或局灶性病变、瘘、窦道、肛周病变;
患者起病年龄更大、很快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多为左半结肠切除。
直到最近,随着遗传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者对结肠CD有了新的认识,2016年发表于Lancet的研究也指出,NOD2、MST1、MHC 3p21与IBD亚分型相关,这些遗传学的研究结果也可以作为区分不同部位IBD的基础。随后有类似的、高质量的文献被发表,从图3中可以看到不同IBD亚型,以及不同位置的CD的遗传风险评分是有差异的。另外还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遗传学的方法,可以看到结肠CD和小肠CD是可以被明显区分开来的(图4)。
更有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态和机体的遗传学指标也有一定的联系,从图5可以看到,UC和结肠CD患者肠道菌群以及回结肠和回肠CD的α多样性是比较类似的。
吴教授在最后总结道:结肠CD是介于回肠CD和UC之间的一个疾病,其流行病学、组织学、对药物的反应、治疗方式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是目前为止此分型仅仅是被大家提出,需要更高质量的研究去证实。
关注消化界,精彩每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