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体GIST--经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
一
病例介绍
患者刘**,女性,56岁
主诉:主因间断上腹部疼四个月,发现胃体黏膜下肿瘤28天入院。胸腹部查体未见明确阳性体征。肿瘤标志物:CEA1.82ng/ml, AFP3.1 ng/ml。
电子胃镜检查
胃体上部小弯侧可见一椭圆形黏膜下隆起,大小约2.0cm×2.2cm。表面光滑,质韧。
超声内镜:
病变区域呈低回声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凸向腔内,横截面大小:22mm*18mm,五层结构完整。
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
平扫
动脉期
静脉期
延迟期
曲面重建
曲面重建
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
胃小弯区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影,向腔内突出,直径约21mm,CT值28HU,注入造影剂后CT值为81、86、86HU,呈强化改变。考虑间质瘤可能。
二
手术操作(ESE操作)
内镜白光观察
病变口侧开窗
剥离过程中遇到的大血管
病变肛侧开窗后可以见到病变与
正常胃黏膜的间隙
瘤体完全剥离前的最后一刻
瘤体完全剥离后的创面(没有穿孔)
创面应用钛夹尼龙绳封闭
ESE挖除的瘤体标本
操作过程:
常规带透明帽进镜,抵达胃体小弯侧可见一圆形黏膜下隆起,大小约2.2cm*1.8cm,触之滑动感,黏膜下注射后于口侧开窗后边剥离边止血至瘤体部分暴露,于肛侧段开窗后边剥离边止血至显露瘤体的间隙,沿着瘤体间隙逐渐剥离,直至整个瘤体完全挖除。瘤体大小约2.0cm*2.5cm。
三
病理回报
病理回报:
胃体小弯侧低度危险度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大小2.5cm*2cm*2cm,核分裂数<5个/50HPF,梭形细胞为主。
术后治疗概况:
患者术后经禁食、抑胃、补液后逐渐过渡至正常饮食,一周后顺利出院。
操作单位:承德市中心医院 消化内科
操作者:李建辉
转自:镜路同行
关注消化界,精彩每天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