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进展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指的是起源于胃十二指肠,以腹胀、腹痛、腹部灼烧感、早饱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持续、反复发作的一组临床胃肠功能异常症状。调查数据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约在19%~41%之间,可发生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病程长、易复发、难以缓解等特点,部分患者每年中可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出现病变相关症状,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医疗费用高,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其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对机体代谢或者其他组织结构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诱发代谢性疾病或者器质性系统性疾病。但是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一种可能的致病诱因,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中是否需要接受幽门螺杆菌根除处理等都有较大的争议。本文主要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结果,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分析,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诱因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诱因总结
目前国内外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认为,其致病诱因较多,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因素、生活方式、胃功能异常(胃动力异常、胃酸分泌过多)、内脏高敏感性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都可参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发生发展。不同因素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不同,其中,胃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两个因素被认为疾病症状的直接因素和表现因素,而其他相关因素则可通过自身机制或者互相影响对胃动力进行调节,并影响内脏的敏感性。幽门螺杆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可存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并诱发胃上皮黏膜层的慢性炎症。
总之,这些因素之间彼此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以发挥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疾病的变化进程,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仍待进一步研究。
2
幽门螺杆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途径很多:
①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以诱发胃酸分泌增加,与未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相比,其胃酸分泌量可增加2.5~6倍。同时,胃泌素分泌也会相应升高,而胃黏膜生长抑素的水平曾出现下降的影响,特别是在餐后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炎性细胞大量浸润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进一步导致消化不良症状的出现。其作用机制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黏膜组织中的多种细胞因子(包括 IL-18、 IFN-γ以及可溶性 Fas 配体等)的水平显著升高,上调的 IL-18 及被激活的 IL-1β 转化酶等可以参与 Th1 应答调节,对胃黏膜进行损害。
③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刺激胃中与降钙素、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等有关的肽免疫反应神经元的水平升高,促进胃排空延迟、导致疼痛产生,并诱发胃容受性扩张不良。
④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影响脑-肠轴的调节作用,使得胃肠道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分泌功能以及免疫功能等发生变化,胃部的肥大细胞是连接神经与免疫机制的中间环节,也被认为是脑-肠轴的终端效应器,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刺激胃体、胃窦等部位肥大细胞增生,进而对脑-肠轴功能造成影响,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
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研究中发现,慢性、持续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其肌肉中特异性分子 TNA 的表达水平下调,而组蛋白脱乙酰基酶 4、血清反应因子的表达水平上调,进一步对胃部结构功能造成影响,表现出胃肌肉层增生,且胃排空功能障碍。
幽门螺杆菌清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作用
尽管幽门螺杆菌感染到底是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原因尚存争议,但诸多文献研究都确认,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占所有患者的40%~60% 之间, Miwa H 等的研究中对36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与27例健康志愿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电子胃镜检查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58.33%)显著高于健康志愿者;同时,其胃窦黏膜中肥大细胞的检出数量也高于健康志愿者,肥大细胞脱颗粒增多提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感觉敏感性高,且伴胃动力障碍,其变化规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一致,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增多可能存在一定关系。从治疗上来看,马冰芬等的研究将72例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呈阳性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了两组,分别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结果可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可达 91.67%,同时其上腹痛、餐后饱胀、早饱以及上腹烧灼感等主要症状的根治率均显著高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组,特别是餐后饱胀、早饱的根治率均在 80%以上,效果明显更优,提示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通过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以大大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幽门螺杆菌作为消化道中存在的主要致病细菌,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都可对胃肠道结构功能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对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而言,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对于患者症状改善,治疗效果的提高都有确定的效果。国外研究发现,通过短期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可以获得与长期维持性质子泵抑制剂(或促胃动力药)应用相似的治疗效果,从成本效益、时间效益上说,短期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明显更优。同时,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还有利于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的消除,避免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进展,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对于降低胃癌发生风险也有一定价值,远期效果好。
讨论
我国发布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中推荐某些合并慢性胃炎或者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认为其有利于患者症状的长期改善。从相关文献研究来看,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实施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有其理论和实践支持,具体临床治疗中,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程毅东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来源:程毅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进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17(26):67-68.
关注消化界,海量专业知识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