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声医事 | 沈祖尧院士:肠道菌群或能成为筛查大肠癌新方法
大肠癌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过去的十年中,在许多亚洲国家包括中国,其发病率增加了2~4倍。在大肠癌起始和进化的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异常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重要的致病因素。同时,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一个潜在的可预测大肠癌免疫治疗效果的生物标志物。针对肠道菌群在大肠癌发生和诊断中发挥的作用,我们采访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沈祖尧院士,邀请他就大肠癌的诊治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发表自己的观点。
01
大肠癌的早诊早治是关键,但
筛查人群的界定有争议
目前国际公认的早期诊断方法是对50岁以上的人群进行粪便潜血或是大肠镜的检查。但是大肠镜的检查工作量较大,所以一般先做粪便潜血的检查,检查阳性的患者,可以通过大肠镜检查进一步确认,这个也是国外比较接受的筛查方法。目前比较争议的点在于大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50岁以下人群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所以,是否应该把筛查的年纪再降低一点,比如说降低到40岁或者45岁,这个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把40岁以上的人群都做检查的话,整体的筛查工作量就会大很多,而且你对一千个在40岁到50岁之间的人群做大肠镜检查,可能都找不到一个有癌症的,而年纪比较大的人群找到癌变人群的几率可能比较高,按照成本效益来说,还是筛查年纪大的人群获益更高。
图1 肠道菌群与癌症(图片来源于大连消化年会沈院士报告)
02
肠道菌群可能帮助预测大肠癌的发生
大肠癌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跟正常人是有差别的,患者肠道中的菌群多样性减少,菌群的种类也跟正常人的肠道菌群不同。我们在研究中发现,Fusobacterium,特别是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n)跟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Fn在大肠癌患者的粪便和结肠黏膜中都有大量富集,在大肠癌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在粪便中检测Fn,可以预测大肠癌的发生。但是这个研究还很初步,因为我们能拿到有大肠癌患者的样本比较少,所以需要跟国内的单位合作,希望能把这个标志物的作用确定一下,要是能够实现,将来除了检查粪便潜血,还能通过检测其他的标志物预测大肠癌的发生。
图2 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微生物促进癌症的发生
03
饮食控制和运动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
不管是益生菌、益生元或是合生元,最大的作用不是治疗大肠癌,而是希望预防大肠癌。把正常的、好的一些细菌放入患者的肠道之中,期望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它们不能治愈大肠癌。但是这方面的证据目前非常的初步。
研究表明,以肉类为主的饮食能够增加胆汁耐受的微生物组的丰度(Alistipes,Bilophila,Bacteroides),也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rs)代谢饮食中的植物多糖的水平(Roseburia, Eubacteriumrectale 和Ruminococcus bromii)。如果患者BMI值超过25,饮食也是多肉类油腻,建议在饮食上作出调整,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多做一些运动。生活习惯的改变能够调整肠道中的微生态,帮助把原来不正常的微生态改变为正常的微生态,预防疾病的发生。
图3 食物可有效调节肠道微生态
食物和运动可以影响肠道微生态的多样性。研究表明,运动员和BMI值低的人群肠道中Akkermansia的水平远高于BMI值高的人群。Akkermansia muciniphila被鉴定为嗜黏液细菌的一种,存在于黏液层,能够在小鼠和人体中反向调节肥胖和代谢紊乱。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增加Akkermansia,能够对肠道起到保护作用。
图4 运动员和低BMI值的人群Akkermansia远高于高BMI的人群
肠道菌群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期待在未来不断的研究中,人类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其特定的生物功能能够被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将多种共生微生物通过与抗生素、益生菌和益生元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关注消化,携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