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声医事|陈旻湖教授:炎症性肠病从1.0时代迈向提高诊疗水平新阶段,规范化多学科协作诊疗是重要途径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于9月27~29日在大连市召开。本次全国性的学术大会邀请到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举。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接受了消化界记者的采访。陈教授与我们分享了我国炎症性肠病的现状以及对IBD诊治中心质量控制的思考。
我国尚处于炎症性肠病1.0时代,距离西方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
陈旻湖教授:虽然最近十几年我国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数量明显增多,相关知识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但在20、30年前,IBD在我国仍属于少见病。对于IBD,目前我国尚处于1.0时代,即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普及阶段,还未到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的阶段。临床上我们碰到很多误诊、延误诊断、因治疗不规范引发并发症或不恰当的治疗造成不良反应的病例,有些是从基层医院转过来的,有些是从比较大的医院转过来的。因此,目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从知识普及的1.0时代迈入“提高诊疗水平”的下一个阶段。在西方国家,IBD从发病率上升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比我国起步要早,因此在临床经验和研究进展方面领先于我国。
IBD诊治复杂,需要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共同参与
陈旻湖教授:因为IBD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都比较复杂,且经常伴有并发症,因此诊治存在一定的困难,仅靠消化内科难以完成精准诊断及高质量治疗。例如,病理诊断需要专业的病理科医生;CT或是磁共振等影像学诊断需要具有相关经验的影像科医生;涉及到需要进行手术的并发症,如狭窄梗阻或穿透有脓肿,必须由外科医生来执行。另外,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也需要增加其他科室的协助,比如营养不良的患者需要营养师来协助诊断和治疗,儿童患者的诊疗则需要儿科医生的参与,而且因为病程很长,一次难以完成诊疗,需要随访,可能还需要专门的护士来协助完成随访的过程。因此,IBD诊治中心就是一个多学科诊疗的团队,是以消化内科为核心,包括病理科、影像科、外科、儿科、营养科,还有专科护士共同参与的团队。甚至有些中心还配备有心理治疗师和妇产科医生。
合格的IBD诊治中心需要达到一定标准,需关注诊疗流程的规范化
陈旻湖教授:目前很多大医院都成立了IBD多学科合作团队。一个合格或是高质量的诊治中心需要具备合理的架构以及规范的流程管理。合理的架构包括配置得当的医生团队以及相配的诊疗设备和技术。而规范的流程管理也包括完整的随访流程。另外,诊疗结局也需要达到一定的疾病缓解率,其他评估指标还包括外科手术率和死亡率。诊疗结局虽然是衡量诊疗水平的最终指标,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可能需要5年,甚至10~20年才能进行结果评估,届时再来评价诊治中心的质量管控情况可能就有些迟了。因此目前我们对医疗质量的评价更关注流程管理,即诊疗流程的规划化管理,而诊疗流程的规范化更容易导向好的诊疗结局。
携手消化,天天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