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甲状腺转移九例临床特征分析
文章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2018,38(3)
作者:满宇鑫, 宋丽杰, 杨闽洁
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食管癌甲状腺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内镜和病理学检查能同时找到食管癌原发灶,或转移灶来源于既往食管癌病灶复发转移,排除邻近组织或器官直接浸润的病例。共入组9例患者,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为44~69岁,中位年龄为61岁。患者首发症状均为颈前肿块,可随吞咽活动,部分肿块边界不清。伴声音嘶哑2例,伴吞咽困难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7例。所有患者就诊时均无心悸、手颤、手足抽搐等症状。确诊方式为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穿刺活组织检查8例,手术切除甲状腺1例,病理均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自诊断为食管癌甲状腺转移起,8例患者接受治疗并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7年1月。
2.检索病例资料:
检索时间自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检索甲状腺转移癌相关中文文献,应用PubMed检索甲状腺转移癌相关英文文献。
1.病例特征:
本组病例中4例原发灶和转移灶在初诊时同时发现。5例既往有食管癌病史,由确诊食管癌到转移至甲状腺时间间隔为9个月~6年,中位时间为4年。转移灶经超声检查转移至甲状腺左叶4例、右叶5例。结合病史、影像学和内镜表现追溯原发病灶,2例为食管胸上段癌,1例为食管胸上中段癌,2例为食管胸中段癌,2例为食管胸中下段癌,2例未知。
2.生存时间:
1例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后化学治疗1个周期及中药维持,生存6个月;3例行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结合治疗,生存时间分别为9、11、13个月;4例针对原发肿瘤行化学治疗,其中1例失访,余3例生存时间分别为3、4、13个月;1例未治疗,失访。
3.检索结果:
去除相同单位的重复病例资料,中文文献共53例食管癌甲状腺转移病例,英文文献共33例食管癌甲状腺转移病例(其中1篇文献数据包含直接浸润),见表1。
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中有1.4%~2.5%来自其他部位转移,44%转移至甲状腺的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甲状腺腺瘤或甲状腺炎等病史,可能与病变甲状腺组织血流和碘离子供应改变相关。Moghaddam等报道国外甲状腺转移癌中食管癌约占2%。杨士雄和赵文和报道国内食管癌占甲状腺转移癌的首位。此外,国内外报道食管癌发生转移的病理类型也有差异,可能与食管癌发病及病理类型呈显著的地域性分布有关,在河南省林州市等高发区其发病率可达478/10万;同时,其在国内以鳞状细胞癌居多,在欧美国家以腺癌居多。各段食管癌甲状腺转移的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多为食管胸上段癌,与国内病例相符。
国内外文献报道食管癌病例就诊时多同时发现原发灶和转移灶。当食管癌转移至甲状腺时,可出现颈部包块或声音嘶哑等,患者通常以转移灶出现的症状为首发临床表现就诊。部分既往有食管癌病史的患者从诊断原发病到发现甲状腺转移的时间间隔较长,给诊断带来困难。国内文献报道病例多手术切除后再追溯原发病灶,在临床初诊时可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组织检查,待病理结果回示后再决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可避免不必要的甲状腺切除。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为排他性诊断,当甲状腺穿刺病理提示鳞状细胞癌时,应首先考虑为继发性。其继发性既可以来源于咽、食管等附近组织的直接浸润,也可来源于肺等的远处转移,临床可结合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行病理诊断。未发现原发灶时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长期甲状腺病史以及甲状腺球蛋白、配对盒基因8蛋白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综合考虑。
甲状腺转移癌预后不良,自诊断起生存时间多为6个月,而本组及检索的国内外病例经过积极治疗后生存多超过6个月。转移灶与原发灶发现的同时性和异时性影响患者生存期,对于已发生食管癌甲状腺转移的患者,通常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其他重要脏器的转移病灶,对于少数仅有甲状腺转移且原发病灶可控的患者,行甲状腺部分或全切除术可能获益,因此早期发现甲状腺转移十分重要。如局部压迫症状明显尤其可能威胁患者生命时,应积极手术。
综上,食管癌甲状腺转移发病隐匿,诊断较复杂,对于既往有食管癌病史的患者应仔细鉴别诊断。治疗上可通过多学科会诊的模式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转移灶大小及数目、原发食管癌是否可控等因素进行全身治疗,或配合局部治疗以减轻转移灶压迫等症状,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满宇鑫, 宋丽杰, 杨闽洁
转自:消化科空间
关注消化,我们有很多干货!